在声乐歌唱之中,在声乐教学之中,“高位置”是听得最多的一个专业术语。至于什么是“高位置”?“高位置”究竟有多高?“高位置发声”应该怎么唱?一般的歌者对“高位置”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知道歌唱之中应保持“高位置”,如何做到“高位置”发声,心中却无底,一片茫然。
“高位置”是一个声乐专业术语,是一个比較抽象的学术问题。为此,本文就以“高位置”为题,围绕着这个主题试说开来,或许对声乐爱好者有些帮助,有些较为理性和感性的认知,不至于太隔膜,太茫然,太陌生了吧。
一,为什么要学习“高位置”发声
???
唱歌,有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之分。有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之别,细分还有咽腔共鸣,鼻腔共鸣各个共鸣腔体。
??
“声区”一说,是指人声歌唱音域范围内具有统一发声特征的各组音列。最早提出“声区”这一术语的是西班牙的格尔西亚,他在“声区”学说之中提出了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的划分。中声区下连胸声区,上接头声区,是承上启下,衔接高低声区的必经通道,声乐术语又称之为“混声区”。
一般的歌者,也不乏专业歌手,乃至专业的歌唱家们,唱歌行腔多以口腔共鸣为主,甚至完成一首歌曲,全然用的是口腔音。“口腔音”是可以调节的共鸣腔体,隨着嘴的张驰,上下腭的打开,气息的用量大小,发出来的声音音量,随之而变化,可大可小。“口腔鸣”,“口腔音”,与人们说话的发声状态是大同小异的,因而有人说,“唱歌要如说话一般“。这话,既对,又不对。
??
唱歌与说话都用的是口,说话与唱歌的发声状态都是基本相似一致的,一般调式不高,难度不大的歌曲,随口便可唱出来,不费多大劲,因而“口腔共鸣”又叫做“自然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唱歌如同说话一样。这说法,似乎是对的,不假的,正确的。
然而,唱歌又不同于说话,严格地讲,唱歌是在说话的自然声区基础上的放大夸张,是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是声区与声区之间的转换结合,准确地定位,完善的说法,应该是:“歌唱要像说话一样的自然”。这才科学,准确!
???
唱歌只用一个腔体唱,只用自然声区唱,只用口腔共鸣唱,对付平和的音域不宽,难度不大的歌曲是可以的,全口腔音唱起来不费力,且親切,感人,自然。但一首歌大多有高中低音,有低潮高潮,若调式变了,难度大了,仅用口腔音来唱,就会唱高音时出现堵闷,挤压,发紧,憋屈的现象。全用口腔音来唱歌,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学习高中低各个声区的自然自如的衔接转换,必须要学习“高位置”发声技巧,必须要学习“高位置”发声的方法,这才是学习声乐,唱好歌的必由之路。
二,什么是“高位置”发声
所谓的“高位置”,指的就是歌唱中要有头声,要有头腔共鸣。“高位置”与“高位置发声”,严格讲来,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换言之,也就是说“高位置”,不等于就是“高位置发声”。
???
前面讲过,任何一首歌曲都是由高中低音组成的旋律,这样的歌曲唱起来才会有強弱对比,起伏反差,才会有意境美感。鉴于此,气音结合,声区结合,字声结合,就成了学习声乐的一门技巧学问,是发声科学上的普遍规律。如果只是唱高音时有头声,有头腔共鸣,那决不是“高位置发声”。
???
真正的“高位置发声”,指的是唱一首歌,演唱完成一首歌曲时,从开声行腔起,一直到曲终结束,发出来的声音的位置,始终保持着在高点上,一直有头声高音的成份。也就是说,无论你在唱高,中,低音乐段时,始终要保持发声高位置的状态,始终有高位置的头声存在。只是随着歌曲的高中低音变化,声区随之要及时调整,要随之增减。
举例而言:唱中音时,以口腔音,以自然声区为主;胸声区,头声区依次为辅。唱高音时,以头腔共鸣头声为主,口腔音,胸音相应减弱,次之。唯一不变的是,在演唱的整个过程之中,高音头声始终贯穿于整个全过程。也就是说,你唱高,中,低音时,头声一直挂在头顶,挂在面罩,只不过各个声区的成分要随旋律行进发展需要,而发生调整转换变化而已。声乐教学中有个通俗的说法:“要挂起唱,不要落下来!”这话的意思即,就是要想象唱高音时,始终像有一个挂勾把头声高音挂在高空一样,或者像有一只手将高音提起在空中,决不能跌落下来。当然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实质就是高音一直要保持在面罩,眉心间,额头顶。
???
以“自然声区”全口腔音来唱歌,虽然親切,自然,近听声音很大,但穿透力不好,唱高音就会显出拙态,声音是憋闷堵起的,卡起发紧的不流畅。
???
“高位置发声”,从一开始就发声位置高,高中低声区上下连通,一以贯之,唱起歌来通透,灵动,自如,畅达。这种行腔方法,唱出的歌,穿透力强,传得远,很动听,很感人!
三、“高位置发声”的唱歌方法
“高位置发声”的方法,一直是歌手们,歌唱家们谈论不休,笃意追求的目标。声乐教师们在授课时,往往会说什么门面,眉心间,面骨,脑后云云。这些说法都对,但因阐述不明确,表达不细微,理论不健全,总是显得抽象,往往会给听者,学习者,几许含混模糊,几多云里雾里,处于似懂非懂的迷茫之中。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声乐界流行一种新的歌唱唱法,这就是以歌唱家德雷什克为代表,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歌唱方法:“面罩共鸣”。德雷什克因之成为二十世纪,欧洲最主要声乐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德雷什克与喉科医生库尔蒂斯倡导的“面罩共鸣”唱法,要求歌唱时将声音集中在双眼下面,嘴唇上面这一部位的前面区域,两眼与眉心间,有轻微的振动感,形成一个区域,仿佛把声音装进一个面罩里。欧洲人在喜庆节日或化装舞会上常用的蒙面工具,只露出双眼,额头,脸的下半部。由此而联想申发,这种唱法,便命名为:“面罩共鸣”。
????
德里什克与喉科医生库尔蒂斯对“面罩共鸣”还加以理论化,提出以哼唱的方式,以求得“共鸣”。后来,“面罩共鸣”唱法,被意大利美声学派吸纳,很快风靡世界,世界各国声乐界广泛采用,发扬光大,成为了一种流行全球的经典唱法。这种唱法,即“高位置”发声唱法。
四、“高位置”唱法的练习方法
?????
“面罩共鸣”,成为时尚,是很有道理的,从人体解剖学来看,人的面骨上由鼻腔向周围骨质膨出的空腔有四副,每副成双对生,共八个“窦”。???????????????????????????????????????????
“窦”的单字解释,即人体某些器官或组织的內部凹入的部分。
????
这八个“窦”,分别名叫“额窦”(位于额部对称的眉骨处),“筛窦”(位于鼻桥的上端两侧对生),“上颌窦”(位于颧骨对生),“蝶窦”(位于面部侧近耳处)。这些“窦”,都有小孔通鼻腔,都含有气,内骨面披以黏膜,是发声歌唱时共振的共鸣腔体,是直接影响头腔共鸣效果的重要腔体。
???
所谓的“高位置”,“高位置发声”,“高位置歌唱”,就是要充分调动面罩上的各个“窦”的共鸣作用,一以贯之的提起唱,挂起唱,让意念,气息,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向高端面罩头腔释放。
????
那么,如何训练获得面罩共鸣呢?下面试拟几个方法,可供声乐爱好者作练习,长期训练学习,对面罩唱法肯定是会有帮助的。
(丨)面部完全松驰放松,试着下巴往下拉,嘴角微微收起来,如打哈欠一般抬起硬腭,打开口腔。
???
(2)练习时嘴尽量夸张的做这个动作。下巴落下,面部放松,每天做这个动作百余次。做完这无声练习后,选择一些简单的,开口音多的歌曲,先用普通话读诵,然后再试唱。
???
(3)无论是无声练习,还是有声练习,都要保持挂勾打开状态,心中意念朝着眉心间向上,轻轻吸着唱,轻轻哼着唱,渐渐地你会感觉到,你的唱歌已不是单纯用嘴,而是在用整个头部面门在歌唱。有了这感觉,也就意味预示着,你已慢慢入门了,逐渐地体会感受到了高位置发声,高位置演唱的方法了。
(4)初尝甜头,尚未稳定,要让高位置面罩歌唱成为习惯,就必须坚持每天练习轻声哼鸣哼唱。歌唱家为啥唱得好,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练哼呜,并持之以恒。
???
(5)练习哼鸣特别要注意,发声起点位置要高,不要全在口腔里,也不要闷堵在鼻腔里。全在口腔里,位置太低,高音会形成挤,卡,压,紧。只在鼻腔里,位置不够,吊在半中间,发出的声音含混,久之容易造成严重鼻音。更不要一开腔发声就向后脑勺唱,这样容易造成声音沉闷,声音偏倒。
总之,唱歌一定不要把声音放在口腔里闷起唱,一定要起点高,位置高,且贯穿始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位置发声”,这才是正规的合符规范的“面罩共鸣。”
????
长期坚持练习哼呜唱法,对获得声区转换,获得“高位置发声”,大有裨益。但要想唱好歌,这只是解决了声乐演唱上的技术问题。要想让歌唱富于艺术性,加强文学,文字学,音韵学,美学,语言学等相关艺术的修养,是学习声乐的必由之路。只有歌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唱歌技术与综合修养并举,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了,唱出来的歌,才会好听,动听,感人。才会使人有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之感!???
????????????????
本帖插图:王雪涛《活色生香图册》。来自“书画界”的博客。致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bmow.com/jbby/11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