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9日——上颌窦底提升论坛
在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中,由于上颌骨的解剖特点以及上颌窦等重要解剖结构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牙种植术的临床应用。但是,随着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上颌后牙区种植的适应范围越来越广。当窦嵴距过低或存在上颌窦分隔无法避开时,我们通常会选择侧壁开窗的技术进行提升。虽然这项技术适应证广,但存在创伤大、术后反应重、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和费用较高等缺点。而冲顶法上颌窦底提升能够避免上述问题,但这类操作提升的高度有限,而且在盲视下进行,也有可能造成黏膜的穿孔,且患者可能因敲击出现突发性体位性眩晕症,感受较差。除此之外,无论采用哪种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均有可能出现黏膜穿孔、术后肿胀、感染、植体脱入上颌窦内等并发症,为了使手术尽可能微创、安全、精准,赵保东教授的团队在十几年前研发了一套盘钻上颌窦底提升工具,并申请了专利。十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使用这套工具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是安全、可靠、精准的,本次讲座赵保东教授即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讲解:
◆盘钻的设计理念、特点及工作原理
◆手术步骤及操作要点
◆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与冲顶法的比较
◆病例展示
◆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优点
1、盘钻的设计理念、特点及工作原理
1)设计理念:详见下图
2)原理:
尖刃---顶端的三条侧刃和侧面的三条绞刃相交而成的三个点状尖刃,切割工作时,在上颌窦底与钻的顶端之间形成一游离的盘型骨块;
侧刃---侧刃在顶端从中轴向外上方向走行,形成了一凹面盘型的顶端,协助尖刃做顶端凹面盘型骨块的切割工作;盘型骨块在提升时随黏膜一起被抬起,达到保护黏膜的目的;
绞刃---绞刃在侧面呈特殊的反向螺纹,呈顺时针方向螺旋,可将切割下的自体骨屑和骨移植材料向上推送,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自体骨。
特点:
●无需敲击---舒适
●转速和扭矩控制---安全
2、手术步骤及操作要点
1)窦底平坦的情况
①常规预备至距窦底1mm;
②用盘钻在50rpm的速度、不喷水的情况下,将最后1mm骨板磨开,形成一盘型骨块(落空感);
③将混有生理盐水或生长因子的骨移植材料送入备孔内,用盘钻在20-30rpm的速度、不喷水的情况下,将骨移植材料缓慢推入窦腔内,并逐步抬高窦底黏膜;
④提升到需要的高度后,植入种植体。
2)窦底有斜坡或有分隔的情况
①从小直径的盘钻开始向上突破(由于细的钻在突破斜坡时落差较小,容易获得落空感,不易造成黏膜的穿孔),窦底被磨破后,向窦腔内送入少量的骨移植材料;
②依此增大盘钻直径,逐步扩大种植窝,并通过向上输送骨移植材料,逐渐将窦底抬高;
③提升到需要的高度后,植入种植体。
3)注意事项:
①控制转速:钻磨骨皮质时为50rpm,输送骨粉时为30rpm;
②逐级递增:按直径递增的次序依此使用盘钻;
③落空感:切割窦底骨皮质形成游离盘型骨块时可有一定落空感;
④盘钻工作过程中不需要冲水冷却;
⑤提升高度较高时,通过不断输入骨粉使上颌窦黏膜逐步提升;
⑥提升高度<3mm时,可不植骨。
4)羊头标本实验
3、盘钻法与冲顶法的比较
1)在提升高度为3mm、5mm时,两种方法均很安全,没有差异;
2)在提升高度为8mm时,冲顶法出现黏膜破损的概率明显增加,而盘钻法仍较安全;
3)在窦底为斜坡型的病例中,盘钻法较冲顶法更加安全;
4)提升后的型态,盘钻法呈山丘状,黏膜不会被过度的抬升,而且骨粉的植入更加的均匀。
4、病例展示
CASE1:
这是一个窦嵴距只有2mm左右的病例,通过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将植入位点提升了8mm,且同期植入植体。术后可见植体周围被骨粉均匀的包裹,提升的型态呈山丘状。
CASE2:
这个病例有一上颌窦近远中向的分隔且剩余骨高度不足2mm,通过侧壁开窗技术很难避开分隔。术者用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成功的避开了分隔,且黏膜被完整的提升。
5、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优点:
1)使用范围广:单颗牙或间隔牙列缺损、多颗牙连续缺失、窦嵴距过低时均适用;
2)操作方便:盘钻可直接安装在常规的种植手机上使用,且操作简单;
3)不受张口度限制:在上颌第二磨牙区,冲顶法操作有困难时盘钻法也适用;
4)安全、微创:不需敲击,转速扭矩控制,降低了黏膜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笔者心得
赵保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完全异于传统术式的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通过列举侧壁开窗技术和冲顶法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传统术式常带来的问题,而为了使该手术更加的微创、安全、精准,赵保东教授提出了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这是利用赵老师团队自己研发的一种提升工具---盘钻来进行的经嵴顶入路的窦底黏膜的提升。在讲座中,赵老师详细的介绍了盘钻的设计理念、特点及工作原理,其优势在于无侧壁开窗,无需敲击,转速和扭矩很好控制,因此这项技术微创、舒适、安全。从赵老师团队这十几年的病例总结可以看出,盘钻法上颌窦底提升术不仅安全、微创,而且适用范围广,从提升3mm到提升8mm都比较安全,对于斜坡型窦底形态和有分隔的患者都适用。可见这是一项可以大范围推广并用于临床的上颌窦底提升技术。
作者简介
周乔
重庆医院种植科主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硕士
重庆种植培训中心(CITC)讲师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会员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会员
擅长各类牙缺失的种植修复、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以及种植体周围炎的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bmow.com/jbby/1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