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病例介绍
1
患者就诊情况
年龄:48岁BP:/96现病史:年2月患者因“腹痛一月余”为主诉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双侧卵巢癌”。于.02.12在全麻下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直肠壁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所见:1.考虑“左、右侧”卵巢、输卵管浆液性乳头状癌。子宫内膜、“直肠壁病灶”、“大网膜”结节均见癌组织。建议免疫组化验查。2.送检右闭孔组织中查见癌结节。3.送检左闭孔、右髂外、左髂外、右髂总组织中查见肿大淋巴结8枚,均呈反应性增生。4.送检阑尾组织见粪石阻塞,未见癌转移。进一步行免疫组化:CK7+++、CA+++、ER++、PR+、P53+++、WT-1+++、P16+++、Pax-8-、Ki67阳性率约90%。病理诊断为:左、右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累及左、右输卵管、左、右盆侧壁手术切缘、子宫浆膜面、直肠前壁肿块、腹膜结节、阑尾及大网膜;送检左盆腔淋巴结(3/17)枚和右侧盆腔淋巴结(2/16)枚查见癌转移。术后诊断为: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腺癌IIIC期。嘱患者术后继续行辅助化疗,但患者因个人原因离院,术后治疗不详。个人史:高血压和癫痫疾病史。家庭病史:无。2
患者BRCA状态
BRCA状态检测:BRCA1野生型,BRCA2野生型。
Othertests:未检测。
3
再次就诊
-05
患者再次因头痛就诊于我院。
-05-19
行头颅MRI:1、左侧额叶占位病灶周围大片水肿带,考虑肿瘤(转移瘤?胶质瘤?)可能。2、双侧下鼻甲肥大,左侧上颌窦粘膜增厚。
-05-19
妇科彩超:子宫全切术后;盆腔内未见确切肿物及积液声像。
-05-20
肿瘤标志物:CA:15.5U/ml。
-05-24
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开颅颅内减压+幕上深部占位切除术。
-05-29
术后病理:”颅内占位”,组织考虑转移性癌,免疫组化:CK7(+),WT1(+),P16(+),CA(+),ER(-),PR(-),Vim(-),Ki-67(+,40%),GFAP(-),CK(+)。结合临床和免疫组化结果,支持卵巢浆液性癌转移。
脑部影像(-05-19)
病理报告(-05-24)
4
脑转移手术后治疗
-08-06
开始口服尼拉帕利,胃肠道反应表现恶心呕吐,服用半月后调整成早晚1粒。
-09-10
复查CA:4.64U/mL。
-10-10
白细胞3.^9/L服升白片,血红蛋75g/L,口服补铁。
-10-17
白细胞5.^9/L服升白片,血红蛋白降70.2g/L,建议输血,医院未达输血指针,继续口服补铁剂。
-10-23
由于未遵医嘱进行补铁治疗,血红蛋白降至59.2g/L,入院输血ml,尼拉帕利剂量减至1粒,补铁。血象恢复正常后仍然口服1粒,一直随访至今。
-10-26
因癫痫复发住院。
-10-27
头颅CT平扫未见确切异常征象,提示“颅脑术后”表现。
-10-28
头颅MRI增强提示:右侧额叶皮层下见斑片状T2W1/FLAIR高、T1W1稍低、DW1稍高信号灶。颅脑术后改变。给予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镁缓释片+左乙拉西坦治疗。
5
患者血象及肿瘤指标复查随访记录
二、
病例总结
1.BRCA突变的卵巢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风险更高,发生时间更早,诊断脑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7.16个月,更需积极干预;而尼拉帕利较同类的PARP抑制剂在脑组织中显示出更高的暴露量和更好的抑瘤效果。
2.尼拉帕利单药治疗在多线治疗后各类复发卵巢癌患者中显示了疗效及总体生存获益。
3.患者口服尼拉帕利后初期表现出II-III度胃肠道及血液学毒性,经历过药物减量及对症处理,同时患者具有高血压疾病史,在尼拉帕利治疗期间同时联合服用降血压药物,患者能够坚持服药随访,得益于尼拉帕利独辟蹊径通过羧酸脂酶代谢,有更少的药物和食物之间的联合用药禁忌。
4.RADAR分析结果显示:综合体重及基线血小板计数,基线体重<77kg或血小板计数<K/μL的患者,尼拉帕利起始剂量为mg,能够更好地兼顾疗效和安全性。该病例也再次证实了尼拉帕利安全性良好、副反应可管可控、调整剂量并不会影响疗效优势。
三、
专家点评
1.PARP抑制剂是妇瘤领域近30年来的重大突破,新型的治疗手段改变了卵巢癌治疗的新格局,给卵巢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2.该患者是复发卵巢癌脑转移术后BRCAwt直接用尼拉帕利治疗,当时考虑到尼拉帕利能够穿透血脑屏障,临床前的PDX模型显示在血浆、脑组织、肿瘤组织中的暴露量显著高于其他同类的PARP抑制剂,在BRCAwt中循证医学证据级别高、数据充分且疗效显著,即便在后线的治疗中都能获得显著的疗效,所以患者从年8月6日服药至今已经随访13个月,从CA指标15.5降至最近一次的CA指标5.49,可以看到患者在治疗当中的获益,虽然在服药初期出现了与临床研究一致的消化道不适和血象影响,但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逐渐耐受且消失,已知的不良反应可管可控,需要正视不良反应的同时并定期做好复查。
3.患者具有高血压疾病史,在服药期间进行相关的对症处理,但是尼拉帕利通过羧酸脂酶代谢,有更少的药物和食物联合禁忌,同时一天一次服用方便,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可享受人生。
文庆莲教授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四川肿瘤学会副理事长,西部放射放射治疗协会“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专委会”常委,四川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首届健康科普专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OC-YOUNG专栏OC档案室栏目即可转载请注明:http://www.dbmow.com/jbby/1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