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有正畸治疗和正颌手术后为什么会

正畸治疗和正颌手术后易患TMD注意纠正不良习惯!

法国和美国的一项联合研究显示,在正畸和正颌手术联合治疗后,磨牙症和不良的口腔习惯是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存在的危险因素。在正颌手术前纠正这些习惯或有助于预防TMD的发生。该论文于11月25日在线发表于《口腔康复学杂志》(JOralRehabil)。

(图片来自网络)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病率较高,因此,预防颞下颌关节紊乱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通过正畸和外科正颌手术结合来改善不良咬合关系已被证明或影响颞下颌关节(TMJ)的健康。然而,在评估正颌手术后导致颞下颌关节不良转归的风险因素时,相关的文献很少。在里尔大学口腔颌面外科,研究者纳入了例接受通过正畸和正颌手术来改善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通过临床检查记录他们的不良口腔习惯以及手术前后是否有TMD症状存在。根据颞下颌关节紊乱研究诊断标准(RDC/TMD)分类,所研究的TMD症状分别为肌肉痛、关节痛以及关节盘移位后有无还原。

结果为,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肌肉疼痛症状与如下因素相关:磨牙症比值比(OR)为3.17(1.06~9.),吐舌习惯OR为4.(1.~13.)自发性吞咽OR为3.54(1.~10.)。此外,研究者还观察到术后关节盘移位与不良的口腔习惯显著相关[OR为4.(1.~17.)]。(米思颖编译)

?原文:Preoperativeparafunctionalordysfunctionaloralhabitsareassociatedwiththe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afterorthognathicsurgeryAnobservationalcohortstudy.

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骨内缺损BG与自体PRF联合效果更佳

印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骨内缺损时,与单纯使用生物活性玻璃(BG)相比,BG与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联合可以更有效地获得临床附着水平(CAL),减少牙周袋深度(PPD)并显示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该论文11月29日在线发表于《牙周病学杂志》(JPeriodontol)。

(图片来自网络)

该研究旨在评估通过BG联合或不联合自体PRF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骨内缺损的临床和影像学变化。该研究是一项随机自身口内分区临床对照试验,包括20例至少一对双侧骨内缺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平均年龄:35.9岁)。第1组的20个位点采用BG和自体PRF联合治疗,而第2组中的20个位点仅用BG治疗。研究者分别评估了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PPD、CAL和牙龈退缩(GR)以及通过锥形束CT(CBCT)进行影像学分析术后6个月时的骨填充状况。主要研究结果是PPD、CAL、GR和骨填充的变化。

结果为,对于CAL的变化,与仅用BG治疗的第2组(4.2±1.70mm)相比,第1组的CAL变化更多(5.05±1.09mm),与此同时,第1组的骨填充也更多。在6个月时,第1组和第2组中PPD显著降低。(郭梦瑶编译)

?原文:Clinicalandradiographicevaluationa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mow.com/jbby/12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