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由中国医院神经外科赵英杰博士带来的随笔:神经外科哲学思维及其它(二),欢迎阅读、分享!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外科通则之“无瘤技术”通常为:
1.整块切除(病变+周围淋巴结);
2.尽早结扎相应静脉,避免扩散;
3.切除范围包括病变周围或多或少正常组织,标本之上残及下残无肿瘤细胞。
神经外科“无瘤技术”具有特殊性:
1.很多情况下,采取分块切除,逐步实现全切或接近全切。Frompiecemealtofull.颅底肿瘤或位置深在的肿瘤,更是常采用分块切除的方式。
2.先断肿瘤供血动脉,先断肿瘤基底。颅底肿瘤切除,尤其是脑膜瘤切除,要重视硬膜外操作,切断颈外动脉供血。
3.切除范围精确划定,意在保留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导航、术中核磁、电生理、术中荧光等,皆有精准切除之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笔者以为,诸如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及主诉的额叶少突胶质细胞瘤,应扩大切除,不能仅着眼“影像灶”,应着眼“致痫灶”。
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哲学的思维处处闪光,何其璀璨。
(二)参照
神经外科临床实践,需要建立“参照”意识。
比如外院转来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本院术前一定要复查神经结构影像学,或CT或MRI,必要时复查CTA、脑血管造影,意在了解再出血和(或)梗死情况,建立本院参照基线。
转移瘤患者、脑囊虫患者等等,也要及时复查神经影像。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神经外科医师,应知情双臂血压的测量结果。左右臂血压相差20mmHg,医生要考虑启动血管学评估了,除外锁骨下动脉狭窄。双臂血压,左右互为参照。
(三)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从止血技术分类,有确定性止血与非确定性止血。
确定性止血方式:
(1)电凝止血技术,如双极电凝法、单极电凝法等;
(2)结扎止血技术,如缝线结扎、缝扎等。
非确定性止血方式:如明胶海绵、止血纱、温盐水纱布的使用等。
就止血而谈,外科医生成长之路,历经“三步走”:
(1)“不知道”阶段。不知道采用何种止血方式。譬如静脉窦出血,常使用明胶海绵、悬吊、(有时)缝扎等止血技术。倘若采用双极电凝,常常徒劳无益。想想我们乙状窦后入路开颅,乙状窦损伤出血的处理,学会妙用明胶海绵。
(2)“不会做”阶段。徒有书本知识,知道应采用何种止血方式,但实战技术操作不过关。因此,实践中苦练,在“血与泪”的教训中成长、升华,知行合一,任重而道远。
(3)“不采用”阶段。会做,但不采用。高年资医师认知水平高,基本技能扎实过硬,但因止血理念存在差异,因而采用的止血方式有所不同。
譬如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术,有的医师主张电凝止血,见血则电凝之,确定性止血,一路到底。术后复查MRI常有脊髓梗塞,多半是电凝过度引起。
也有的医师主张,除必要时使用电凝止血外,常常使用海绵压迫、止血纱等。术后复查MRI常有术区渗血,此乃非确定性止血惹的祸。
一派重在预防血肿,另一派重在预防梗塞,两派都打着保护脊髓功能的旗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分高下。老祖宗讲“中庸”,讲“度”的把握,这是大学问。以此为指引,确定性止血与非确定性止血,要合理使用,结合使用。
确定与非确定,没有明晰的分水岭(watershed)。
(四)局部高压内听道高压:听神经瘤起病,先是内听道局部高压,之后随着肿瘤增长,出现脑积水、颅高压。所以,岩骨CT内听道“喇嘛口”样扩张,是内听道高压的证据留痕。
磨开内听道壁目的:
1.切除肿瘤内听道部分,防止肿瘤残留复发;
2.内听道局部减压。如果内听道局部不减压,术后无论用多少的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也无助于听力改善、面瘫改善。
鞍内高压:垂体微腺瘤,造成鞍内局部高压,因而头痛。肿瘤突破鞍隔后,头痛短时缓解。头痛再现并加重时,往往是因为肿瘤突向第三脑室造成脑积水的缘故。
从头痛若隐若现,判断肿瘤生长态势。
不禁想起阑尾炎腹痛变化,从化脓性阑尾炎盲管高压造成右下腹痛,到阑尾穿孔压力骤减后腹痛暂时缓解,再到穿孔腹膜炎后腹痛重现,腹痛变化的背后是局部压力变化,是病理生理的演变。
眶内高压、颈静脉孔高压、枕大孔高压…
颅底外科手术,多涉及各孔裂减压的问题,因而颅底专家们极力主张充分磨除骨质,局部减压。
(五)趋势与现实
其一,从既往对动脉保护的同时,逐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mow.com/jbby/1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