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动态:放射技术第十三章第二节X线造影技术
放射技术第十三章第三节乳腺摄影与口腔X线摄影检查
放射技术第十三章第四节数字摄影操作技术
第十四章第一节基本概念和术语
放射技术第十四章第二节检查方法
第十四章第四节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
一、颅脑
(一)适应证
CT最早用于颅脑检查,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诊断价值。适用于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炎症、脑实质变性、脑萎缩、术后和放疗后复查以及先天性颅脑畸形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対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常规扫描有平扫、增强扫描,特殊扫描有CT脑血管造影和脑血流灌注等。扫描方式常规检查一般用非螺旋扫描方式,特殊检查用螺旋扫描。检查体位除横断位外,还可采用冠状位。横断位也称轴位,扫描基线有听眦线、听眉线和听眶线。听眦线是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头部CT扫描常以此线作为扫描基线;听眉线是眉上缘的中点与同侧外耳孔的连线,经该线扫描的图像对显示第四脑室和基底节区组织结构较好;听眶线是眶下缘与同侧外耳孔的连线,用此线扫描,断面经过眼窝、中颅凹和后颅凹上部。
1.CT平扫:
(1)横断位扫描:
1)扫描体位,横断位扫描为常规扫描。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头颅和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特殊病人的扫描体位根据需要作适当调整。
2)扫描基线:听眦线。
3)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头顶。
4)扫描参数:层厚5~10mm,扫描范围可在定位像上设定。
5)重建参数:视野25cm,重建间距(增量)5~10mm,根据需要确定重建算法。
(2)冠状位扫描:患者体位有颏顶位和顶颏位。颏顶位是把扫描头架换成冠状位头架,病人仰卧于扫描床上,肩背部垫高,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两膝屈曲,头部下垂,并尽可能后仰,使听眦线与台面趋于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顶颏位是病人俯卧于扫描床上,两手平放于胸侧,两腿伸直,头置于头架内,下颌尽可能前伸,并紧靠床面,头颅后仰,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X线与被检部位垂直,扫描范围包全被检部位,层厚与重建间隔,视被检部位情况选择2~5mm。头皮下软组织病变,首选冠状位扫描。病变较小时,可在病变处用胶布固定一小橡皮用于定位,避免遗漏病灶。
2.增强扫描技术
颅脑增强扫描分为平扫后增强扫描和直接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平扫后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基础上加做的增强扫描。直接增强扫描是注入对比剂后的逐层连续扫描。增强后的扫描时间依据病变的性质而定。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颅内感染、囊肿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颅内转移瘤、脑膜瘤等,可在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头部增强扫描可用平扫的参数,也可只对病变部位进行薄层扫描。
(四)后处理技术
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灵活选用窗宽、窗位。颅脑CT图像常用脑窗摄影。窗宽80~HU,窗位35HU左右。颅底、内听道病变;颅脑外伤;颅骨病变,或颅内病变侵犯颅骨,必须加摄骨窗。骨窗的窗宽0~HU,窗位~HU。耳鸣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调节窗口技术,以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大,并根据需要对局部进行放大。头皮下软组织病变,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HU,窗位35~45HU。
二、鞍区
(一)适应证
1.普通X线检查发现鞍区形态发生改变,需进一步定位和定性诊断者,如鞍区骨质破坏、钙化、蝶鞍扩大等。
2.临床怀疑垂体肿瘤或与垂体内分泌失调有关的疾病,如垂体泌乳素微腺瘤等。
3.垂体瘤术后复查。
4.鞍区其他肿瘤,如颅咽管瘤、脑膜瘤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横断位扫描:鞍区CT检査一般需作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6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秒。病人体位同颅脑轴位,扫描基线可用听眶线,扫描层厚与重建间距可用3~5mm,扫描范围从听眶线至鞍区上缘。疑颅内肿瘤侵入鞍区时,须加作常规头部扫描。
2.冠状位扫描:可用颅脑颏顶位或顶颏位。先摄取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尽可能与鞍背平行或与鞍底垂直,层厚和重建间距视蝶鞍大小选择2~3mm,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鞍区。
3.垂体微腺瘤放大动态扫描:能清楚地观察微腺瘤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在增强扫描的早期阶段,在增强的垂体组织内微腺瘤呈局限性低密度影,边界多数清楚;在晚期阶段,微腺瘤可呈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总之,动态扫描可观察微腺瘤血供的全过程,有利于对微腺瘤的诊断。
(四)后处理技术
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若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接近时,可适当调窄窗宽;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并适当调宽窗宽。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宽~HU,窗位35~40HU。
三、眼部
(一)适应证
眼及眼眶CT检查主要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对诊断球内和眶内肿瘤、炎性假瘤和血管性疾病有特殊价值,对诊断眼外伤、眶内异物及先天性疾病具有较高临床意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横断位扫描: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下颌稍上抬,听眶线与床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重合。
(2)扫描基线:听眶线或听眦线。由于听眶线与视神经的走向大体一致,使用该基线扫描,显示视神经和眼外肌较好,故常用听眶线为扫描基线。
(3)扫描范围:一般从眶底至眶顶。病变较大时,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4)扫描参数:层厚用3~5mm。
(5)重建参数: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2.冠状位扫描:CT冠状位扫描,可清晰显示病变与眼部各解剖结构的关系。扫描体位可用颏顶位或顶颏位,听眶线与床面平行。扫描范围从眼球前部至海绵窦。层厚与重建间距用3mm。
3.增强扫描:怀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利于对病变的定性。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双期扫描。对比剂用量6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为动脉期20秒,静脉期50秒。扫描参数同平扫。
(四)后处理技术
一般进行放大摄影,但放大的CT图像应包括完整的眼部解剖结构和适当的邻近组织,避免病变定位困难而失去诊断价值。眼眶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用软组织窗,但眼部外伤、钙化或病变侵犯眶壁时,则需增加骨算法重建。
四、耳部
(一)适应证
1.先天性耳道畸形,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内耳道畸形等。
2.肿瘤,如听神经瘤、表皮样瘤等。
3.炎症,如化脓性中耳炎等。
4.外伤,如听小骨骨折、鼓室气房血肿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耳部重要结构大都隐藏在颞骨内,其结构细微复杂,在行CT扫描前应详细了解临床资料和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角度、程序和参数。
1.横断位扫描:
(1)扫描体位:病人仰卧于扫描床中间,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使患者的体位成标准的头颅前后位。
(2)扫描基线与X线入射角度:由于耳部结构细小且排列复杂,不同的扫描基线显示的颅底及中内耳结构各有差异。因此,扫描角度应根据临床要求选择。颞骨横断位扫描常用0°和30°断面。0°轴位扫描时,头稍仰,使听眶线与床面垂直。扫描基线为听眶线,断面图像对锤骨和砧骨关系、鼓窦入口、舌下神经管、耳蜗、前庭、半规管、咽鼓管、颈动脉管和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显示较好;30°轴位扫描时,头稍前曲,使听眉线与床面垂直,扫描基线为听眉线(与听眶线夹角呈30°)。其断面图像对锤砧关节、面神经管水平段和膝部、鼓窦、外半规管、前庭窗、圆窗和前庭导水管等显示较好。
(3)扫描范围:从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
(4)扫描方式:螺旋或非螺旋扫描。
(5)扫描参数:中内耳结构的层厚与间距用1~2mm,内听道的层厚与间距用3~5mm。
(6)重建参数: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2.冠状位扫描:
(1)扫描体位:视病人具体情况或病情,选用颏顶位或顶颏位。
(2)扫描角度:冠状扫描,常用70°与°断面。70°冠状位扫描,其断面平行于枕骨下坡长轴方向,X线与听眶线夹角呈70°,可较好显示上鼓室、鼓室盖、耳蜗、颈动脉管、颈静脉孔、面神经水平段等结构;°冠状扫描,其断面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垂直于蝶骨平板。扫描平面与听眶线夹角呈°,可较好显示面神经鼓室段、垂直段、前庭窗与镫骨的关系、锥隆起、鼓室窦及耳蜗神经等结构。
(3)扫描范围:从下颌髁状突后缘至岩锥后外侧,包括颞颌关节后缘至乙状窦,也可根据病变大小适当调整扫描范围。
(4)扫描参数:层厚1mm,间距1mm。小儿扫描剂量为kV,40~60mAs。
(5)重建参数: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3.增强扫描:仅观察中内耳骨性结构,平扫即可。临床疑有听神经瘤或血管病变时,须做增强扫描。
(四)后处理技术
耳部图像需单侧局部放大或重建放大后摄影。外耳道闭锁的放大图像,应包括全耳部皮肤。增强扫描图像用软组织窗摄影;HRCT图像用特殊的窗口技术,窗宽~0HU,窗位~HU。观察听骨链和内耳情况,使用仿真内镜及3D重建软件,对螺旋扫描图像进行处理。
五、鼻与鼻窦
(一)适应证
鼻和鼻窦CT检查,适用于鼻窦占位病变、炎症及外伤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横断位扫描:患者仰卧,先扫头颅侧位定位像,扫描层面与硬腭平行,扫描范围从硬腭至额窦。扫描层厚5mm,重建间距5mm。
2.冠状位扫描:鼻窦冠状位图像,能整体观察鼻腔、鼻窦及其周围的详细结构,对鼻窦病变的上下关系能清晰显示。
(1)扫描体位:头部颏顶位或顶颏位。
(2)扫描棊线:扫描层面平行于上颌窦后缘或与听眦线垂直。
(3)扫描范围:从蝶窦后壁起至额窦前壁止。
(4)扫描参数:层厚5mm,临床怀疑脑脊液鼻漏者,可用层厚1~2mm,以寻找和显示漏口。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3.螺旋扫描:鼻与鼻窦CT常规检查,用非螺旋扫描方式即可。但若要使用仿真内镜观察鼻腔及各鼻窦内情况时,必须采用螺旋扫描。病人体位与扫描范围同横断位扫描,单螺旋CT扫描层厚1mm,间距1mm,螺距为1;多层螺旋CT的准直器宽度为0.5~0.75mm,层厚1mm,间距0.7~1mm。
(四)后处理技术
鼻窦图像可放大摄影,窗技术用软组织窗。外伤或肿瘤累及骨组织时,须加摄骨窗像。观察蝶窦、筛板及额窦有无分隔时,图像窗宽~0HU,窗位-~HU。螺旋扫描图像可在图像工作站上利用仿真内镜软件进行处理。
习题
1.CT最早用于检查部位是
A胸部
B腹部
C骨关节
D颅脑
E颈部
D
2.颅脑横断位扫描,对前中后颅凹显示最理想的基线是
A.听眶线
B.听眉线
C.听眦线
D.听鼻线
E听口线
B
3.颅脑CT灌注的参考血管是
A.颈动脉
B.颈静脉
C.胸主动脉
D.腹主动肺
E.腹腔静脉
A
4.常规颅脑横断面CT扫描最常用的基线是
A、OML
B、RBL
C、SML
D、FHP
E、EML
A
4、下列需做CT增强扫描的是
A、脑萎缩
B、颅内肿瘤
C、颅脑外伤
D、急性脑出血
E、颅颌面畸形
B
5.颅脑增强扫描时实质期扫描延迟时间是对比剂开始注射后
A、31~40秒
B、41~50秒
C、51~60秒
D、60~70秒
E、71~80秒
D
6.垂体泌乳素微腺瘤常用的扫描方式是
A靶扫描模式
B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C薄层扫描模式
D普通扫描模式
E放大动态扫描模式
E
7.眼部CT扫描的适应症不包括
A球内和眶内肿瘤
B炎性假瘤
C血管性疾病
D眼外伤
E近视眼
E
8.眼部CT扫描基线与视神经走行大体一致的是
A.听眶线
B.听眦线
C.听眉线
D.听鼻线
E听口线
A
9.耳部CT扫描的适应症不包括
A化脓性中耳炎
B听神经瘤
C表皮样瘤
D老年性耳聋
E内耳道畸形
D
10.有一患者因突发性失聪前来做内耳CT扫描,扫描后WW/WL设置为C
A.WWHU-HU,WL30HU-60HU
B.WW0HU-1HUWLHU-HU
C.WW0HU-0HU,WLHU-HU
D.WWHU-HU,WL20HU-40HU
E.WWHU-HU,WL45HU-60HU
C11.眼部冠状位CT扫描层厚为
A1mm
B2mm
C5mm
D3mm
E4mm
D
12.耳部CT常用的扫描基线是
A.听眶线和听眦线
B听眉线和听眦线
C听鼻线和听眶线
D.听眶线和曈间线
E听眉线和听眶线
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bmow.com/jbby/1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