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病例回顾第84期

本文作者:刘佳莹

病史

患者男39岁

主诉:左鼻持续性鼻塞20年,加重1年

现病史:患者20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鼻持续性鼻塞,伴流清涕,少许喷嚏,嗅觉减退,偶伴晨起时鼻腔少许出血,期间未行任何治疗,近1年开始鼻塞逐渐加重,遂来我院门诊就诊。

既往史:左侧鼻腔见红色新生物,堵塞鼻道。

-----

-----

影像回顾

病理:(左鼻腔肿物)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考虑血管外皮细胞瘤

免疫组化结果:CD34(部分+),Bcl-2(+),CD99(+),SMA(-),S-(-),Vim(+),CD(-),β-catenin(核+),Desmin(-)。

术中所见:左侧鼻腔巨大肿物,表面较光滑,密布血管纹路,中鼻甲受压变薄,探查肿物根部来源于鼻中隔面近嗅裂处。

(sinonasal-typehaemangiopericytma,SNTHPC)

鼻腔血管外皮细胞瘤

n血管外皮细胞瘤:起源于毛细血管周细胞,现在被认为是一种肿瘤的排列方式,代表着鹿角样血管样结构,在软组织肿瘤中不再为单独的一种疾病,而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起使用。

n文献中用的同义词很多,包括血管球外皮细胞瘤、血管球瘤、血管外皮瘤、球周皮细胞瘤、血管球周细胞瘤等。

n它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常见于下肢及腹膜后,原发于头颈部者少见,原发于鼻腔鼻窦者更为罕见,占所有鼻腔鼻窦肿瘤的0.5%~1.0%。

nSNTHPC病因不明,可能与外伤、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内分泌失调、接受放射治疗、妊娠及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n发病年龄以50~60岁居多,无明显性别差异。

n临床症状主要为鼻塞和鼻出血。

n预后:属中间型或低度恶性肿瘤,经完整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超过90%,复发率控制在18%~30%,复发后的病例经手术再次切除后仍然能得到有效控制。

n病理:肿瘤表面被覆较完整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肿瘤与黏膜上皮之间有一薄的疏细胞带。瘤细胞呈片状、短束状排列,内见较多散在的薄壁血管腔,形态如毛细血管,部分伸长似“鹿角状”。

影像表现

nCT:表现为鼻窦/鼻腔内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呈膨胀性生长,压迫邻近骨质;若为恶性病变则呈浸润性生长,累及周围骨质。

n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内可见流空血管影。

nMRI:T1WI、T2WI呈等或等低信号(细胞排列致密,间质成分少,肿瘤细胞内缺少细胞器、胞质少)。

男,63岁,主因左侧视力下降2个月,左侧鼻腔间断出血3~4天就诊。

侵袭性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SMA(+++),vimentin(+++),Desmin(-),CD34(-)。

女,48岁,左侧鼻塞伴间歇性头痛,左眼突出1年.

a)CT平扫病灶呈膨胀性生长,边界欠清,双侧上颌骨、眼眶内壁、筛骨及蝶骨骨质受压推移、吸收变薄,并见局部骨质破坏。

b)CTA可见供血动脉为左侧上颌窦动脉。

c)T2WI病灶前半部分为稍高信号、后半部分为低信号。

男,44岁,左侧鼻腔血管外皮细胞瘤

a:CT轴位平扫图像显示左侧鼻腔区见边界清楚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b:CT冠状位平扫图像显示左侧筛窦及蝶窦受累及;

c:CT矢状位平扫图像清楚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向后垂至后鼻孔区域

女,29岁,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

a:水平位平扫;b:水平位增强;c:冠状位平扫;d:冠状位增强

右侧鼻腔内见团片状密度增高影部分充填,密度欠均匀。与邻近鼻甲、鼻中隔紧贴,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见低密度无强化/轻度强化区

男,22岁,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

平扫可见右侧筛窦内团块状长T1、稍短T2信号影(图1、2),病变向前外突出,右眼球轻度受压。静脉注射Gd-DTPA扫描示:右侧筛窦病变明显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鼻咽血管纤维瘤

■鼻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10~25岁青年男性,多表现为反复鼻腔和口腔出血。鼻咽血管纤维瘤虽属良性,但具有侵袭性。

影像表现

■CT:影像表现为膨胀性软组织影,密度均匀,囊变坏死少见。

■增强:肿瘤组织明显强化,边界更清晰。

■MRI:T1WI呈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内部可掺杂低信号,与肿瘤富含血管及其纤维成分比例有关。

男,35岁,上颌窦纤维血管瘤

a)鼻窦CT冠状位,左鼻腔、左上颌窦内软组织密度影,上颌窦内侧壁压迫性吸收,鼻中隔右偏。

b)鼻窦MRI左侧上颌窦窦腔扩大,内可见片状混杂信号改变,T1WI上呈低高混杂信号,T2WI上呈低高混杂信号,窦壁呈膨胀性改变。

c)术后鼻窦CT轴位,左上颌窦内侧壁局部缺损,左上颌窦黏膜增厚。

男,15岁,鼻咽纤维血管瘤

鉴别诊断—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腔常见的良性肿瘤,男性多见,好发年龄为40~50岁,属于良性肿瘤,但常复发,且可侵犯骨质。

影像表现

■CT:密度较为均匀,早期以单侧发病为主,病灶相对较小,多向上颌窦方向生长,可侵犯临近骨质。

■MR:T1WI呈等信号,T2WI呈混杂等、高信号。

■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呈脑回状,具有特征性。

患者男性,58岁,病理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瘤,T1WI呈稍微不均匀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图1-5分别为:T1WI、T1WI增强、T1WI压脂增强、T2WI、T2WI压脂。

鉴别诊断—淋巴瘤

■90%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女比例4:1。

■早期无症状,晚期进展快,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于50%。

■根据免疫组织化学分为B、T和T/NK细胞3种类型。

影像表现

■CT:密度多较均匀,可致骨质变性或破坏,骨质破坏多轻且局限。

■MR: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在T2W上呈等、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呈中度均匀性强化,部分病灶可有坏死,表现为低信号无强化区。

F,47,左侧鼻背部肿物1月余。病理:鼻腔淋巴瘤,NHL弥漫大B细胞型

男,45岁,鼻塞1月余。(右侧鼻腔)淋巴结外NK/T细胞淋巴瘤

右侧鼻腔前上部软组织密度肿物,右侧鼻翼皮下脂肪层部分受累,病变周围骨质无明显破坏;左侧上颌窦炎症。

编辑:宋琪正审核:胡声

浙大四院医学影像中心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bmow.com/jbby/13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