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5岁,10d前突发干咳,后出现鼻腔异物感,伴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偶有流泪,医院按“感冒”给予治疗,效果不佳。3d后自双侧鼻腔先后擤出4条大小约1.0cm×0.3cm的蛆样虫体,遂于年9月4日来我院就诊。鼻内镜检查(图1)示:双侧鼻腔黏膜水肿,右侧中鼻甲前端内侧面见大小约1.5mm×0.5mm的乳白色半透明蠕动小虫(黑圏标记内),将其取出放入生理盐水的玻璃瓶,送至郑州大学寄生虫研究所咨询鉴定,确诊为人鼻羊狂蝇幼虫感染(图2a~c)。
图1鼻内镜检查所示,标记内为半透明蠕动小虫
2a:生理盐水中压片前(×50)
2b:压片后(×50)
2C:幼虫头部压片后(×)
图2人鼻羊狂蝇幼虫
鼻窦CT显示双侧筛窦、上颌窦及右侧蝶窦黏膜略增厚。治疗措施包括:广谱抗生素、黏膜促排剂等药物应用、海特光鼻腔鼻窦局部照射、生理盐水鼻腔冲洗3次/d。治疗期间冲洗出半透明虫体1条。治疗3d后患者鼻部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再次行鼻内镜检查未发现虫体残留。共治疗5d,鼻部不适症状消失,患者出院。随访1个月,无不适。
讨论蝇蛆病是指蝇类的幼虫-蛆寄生在人体或动物体上引起的疾病。本病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广西、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牧区人民和野外工作者是主要感染群体,偶有非牧区人员接触牧区牲畜而感染。人蝇蛆病通常发生在不健康的人体组织或器官,常见感染部位为有创伤的皮肤和眼睛,而鼻蝇蛆病则较为罕见。鼻蝇蛆病致病原多为黑须污蝇和羊狂蝇幼虫,本例患者鼻腔内蝇蛆为羊狂蝇幼虫。
蝇蛆通过其口钩固定于鼻部组织,以人活的或死的组织为食,当蝇蛆感染在无鼻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时,症状和体征通常是突然发生,鼻异物感明显,刺激症状频繁,如鼻痒、打喷嚏、干咳、流清涕等,鼻黏膜损伤较轻,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鼻腔有大量清涕,需与普通感冒及变应性鼻炎相鉴别。
本例患者既往无慢性鼻-鼻窦炎病史,在接触牧区羊后感染蝇蛆,出现刺激症状,被误诊为感冒,经鼻排出虫体后确诊此病。蝇蛆在鼻腔内生长,可侵入黏膜-黏骨膜下,导致鼻腔结构黏膜受损,出现鼻痛、鼻出血等症状;蝇蛆感染下鼻道咽鼓管周围组织,刺激局部组织肿胀,可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听力下降;许多鼻蝇蛆病与原发性萎缩性鼻炎有关,亦有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该类患者鼻黏膜功能差,鼻腔大量干脓痂,有恶臭,易招飞蝇进鼻产卵,而此类患者一般鼻神经反射减弱,鼻敏感性下降,不能及时通过打喷嚏等保护反射排除虫卵,导致蝇蛆感染。此类患者鼻腔黏膜损伤一般较为严重,常继发细菌感染,可出现流脓涕、头痛、眶眼肿胀等不适,鼻内镜检查通常显示鼻腔黏膜广泛糜烂附着脓血痂、伴有腐臭味以及蛆蚀凹陷脓腔(一般可见数条蝇蛆蠕动);影像学资料如鼻窦CT检查可发现鼻腔软组织影并周围骨质破坏,需与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相鉴别。
一旦检测到蝇蛆的存在,就需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组织进一步损伤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鼻内镜检查鼻腔鼻咽部能准确地查找鼻腔残留虫体并予以取出,不但对本病有诊断意义,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行鼻腔冲洗或用蘸有煤油的棉签放置鼻腔内可刺激虫体诱其排出;患者除行全面的鼻内镜检查及每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外,亦可使用广谱抗生素和黏液促排剂,预防并治疗可能出现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及并发症,促进黏膜功能恢复。另外海特光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渗出,消炎症等作用,照射鼻面部对蝇蛆机械刺激引起的鼻黏膜创伤有一定治疗作用。
鼻蝇蛆病重在预防。改善居住地卫生条件,创造良好的牧区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鼻部慢性疾病,可有效减少人鼻蝇蛆病的发病概率。接触牧区牧羊的人应做好防范措施,如戴眼镜、风镜和防护口罩,避免狂蝇的碰撞,如出现口鼻异物感,咳嗽、打喷嚏等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咽喉科就诊检查。
(文章来源::29;12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苏红霞等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bmow.com/zdff/12675.html